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陈柯璇
教育是国家大计、党之大计,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之基。我们要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加快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不断开创教育强省新局面,为全省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
深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这就要求我们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扎实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推动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融入思政课,用思想伟力引领和感召青年学生。要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把立德树人融入办学治校、教书育人的全过程,坚持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步推进,坚持课上课下协同、校内校外一体、线上线下融合,全方位、立体化打造“大思政课”育人格局,持续开展“小我融入大我,青春献给祖国”主题社会实践和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深度融合,帮助青少年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要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的育人价值,充分利用我省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依托红色基因传承示范校、职业教育红色文化研学旅行基地、红色基因研究中心等阵地,组织实施好“红色基因传承行动”,让红色成为立德树人的鲜亮底色。
加快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我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提升教育公共服务的普惠性、可及性、便捷性,让教育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要围绕满足人民群众对更好教育的期盼,用心用情办好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切实以教育之力厚植人民幸福之本。要以建设全国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为抓手,大力实施基础教育提质扩优行动,加快建立同人口变化相协调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供给机制,促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提升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质量,推进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统筹推进“双减”成果巩固和教育教学质量提升,逐步缩小城乡、区域、校际、群体差距,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上好学”的需要。要通过体制机制改革,推动优秀教师在学区内、城乡间流动起来,落实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采取集团化、学区化、城乡共同体办学等模式,落实联校走教、同步教研制度,大力推动教联体建设,完善交流轮岗保障与激励机制,引导优秀校长、骨干教师向乡村学校、办学条件薄弱学校流动。同时,要统筹优化教师管理与资源配置,动态调整学校师生配比、教师岗位结构比例,解决好教师结构性、阶段性、区域性短缺问题。
全面提升教育服务高质量发展的能力。我们要把服务高质量发展作为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任务,围绕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推动教育体系与产业体系、社会体系、科技体系有效对接,以教育之强更好支撑服务全省高质量发展。要发挥好高校作为基础研究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的重要作用,围绕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主动适应科技革命、产业变革和教育数字化发展趋势,推动高校组建科研大团队,开展跨学科、跨领域协同攻关,产出更多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力争在若干领域多拿几个“单项冠军”,引领带动我省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整体提升。要聚焦国家重大战略和重点产业发展需求,强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高标准建设校企共生融合发展创新港,着力打造“科研攻关、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人才培养”四位一体的高水平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平台,实现科研攻关过程与育人环节、育人模式有机融合,形成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相互促进、融合发展的新格局。要进一步完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体系,深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创新,着力解决“不能转”“不敢转”“不愿转”的难题,让更多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从“书架”走上“货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要加快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推动职业教育与区域发展相协调、与产业布局相衔接,巩固提升“技能甘肃”建设成效,培养更多大国工匠、能工巧匠和高技能人才,为甘肃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实的技能人才支撑。
作者为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大学副教授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每日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
相关新闻
- 2024年11月19日兰州新区将美育纳入各级各类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
- 2024年11月12日激励自主创新 激发人才活力 甘肃省修订科学技术奖提名办法
- 2024年11月07日2024年科技人才发展环境专题培训班在成县开班
- 2024年11月06日打通科普服务“最后一公里”——甘肃省科学院驻村帮扶工作队同“三区科技人才”团队开展科普系列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