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商业利益驱使,一些研学机构会将大凉山的孩子包装为“寻求支教老师的学生”,并借此推出“7天收费万元就能拿到志愿者公益证书、乡村助学研学报告”的研学项目。在这些研学项目的渲染下,大凉山似乎成了“公益支教的秀场”。与此同时,那些“被参与”此类研学项目的大凉山孩子,则奔波在各类“公益课堂”“免费夏令营”之间,应付种类繁多、质量参差不齐的支教研学团。
一段时间以来,拿支教研学做文章、赚快钱的现象时有发生。他们顶着公益的帽子,打着生意的算盘,严重偏离了支教研学的本意。这种所谓的支教研学项目,不仅无法起到帮助贫困山区受教育困难学生的学习,反而占用了孩子们的时间,欺骗了孩子们的感情。把支教作为获取志愿者证书、教育经历、文献报告的捷径,甚至以此为依托开发出一套“走流程”的公益教育项目,可谓是毫无底线。
在素质教育大背景下,应当提倡“双赢”式支教研学,既让大凉山的孩子们有幸福感、获得感,真正学到东西,也让支教志愿者从中得到成长体验。
政府和社会公益组织应加大对支教招募的宣传力度,让信息获取和报名参与通道更便捷、更透明。同时,加强专项调研,不断完善支教研学机制,对支教研学者的工作方式、工作时长、专业素养等各方面提出细化的要求。支教研学组织单位要增强法治观念,加强活动管理,杜绝以支教研学为幌子的违规行为,真正让支教研学成为参与者提升能力和丰富经历的平台,而不是投机取巧,以此装点门面。(文字:杨阳/漫画:翁伟洋)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
- 2024年06月11日【丝路漫评】课桌椅高度要与孩子身高适配
- 2024年04月16日【丝路漫评】“非遗”助力麻辣烫香飘远方
- 2024年06月03日【丝路漫评】毕业季警惕求职“陷阱”
- 2024年05月29日【丝路漫评】逐梦“兰马”!一场城市与盛会的双向奔赴